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松潘县有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4-03-05
字体:
访问量:
分享到:

近年来,松潘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科学保护思想,立足实际,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断推进“文化松潘”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81项;非遗工坊1个,非遗传习所14所,其中省级非遗体验基地1所。

在保护中传承,让非遗保护“实起来”。一是持续完善非遗保护名录。深入各乡镇走访调查,全面开展普查,做到“不漏村社、不漏线索、不漏种类、不漏艺人”,进一步补充完善了非遗保护名录体系。截至目前,共有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3项、传统音乐类9项、传统舞蹈类5项、体育与杂技类4项、传统美术类9项、传统技艺类22项、传统医药类1项、民俗类28项,二是坚持以特色申报促保护。不断加大非遗项目传承保护力度,2018年到2023年,松潘县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功打造松潘花灯文化品牌。积极发挥非遗阵地建设作用,近年来成功认定1所县级非遗工坊(松曲香非遗工坊)、4所县级非遗传习所,为开展活态传承搭建了平台,以师带徒的非遗活动在实践中得以提升。三是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以管理和培训为抓手,每年对传承人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发放传承人补贴,不断加大对传承人队伍规范管理。根据非遗项目存续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艺培训,先后举办了藏羌手工刺绣、羌族文化与创新设计等技术培训班,非遗传承人队伍呈现逐年壮大的态势。鼓励以师带徒、拜师学艺、送出去接受高端培训,与四川师范大学合作,举办非遗传承人研培班,极大提高了传承人队伍的文化含量和技艺水平,为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发展中融合,让非遗项目“活起来”。一是推动“非遗+旅游”。开展非遗旅游宣传推广工作,以松潘非遗为卖点,在双流国际机场发布灯箱广告,以川青铁路通车为契机,在镇江关高铁站台进行松潘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每年组织优秀非遗项目到黄龙、古城等旅游景区表演展示。多次组织羌族多声部、回族花灯舞、汪皮匠等优秀非遗项目参加西安、安徽、成都等地旅游推荐会,成功举办七届松潘县古城花灯会非遗大舞台,吸引各地游客,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二是推动“非遗+节庆”。成功举办黄龙庙会、五届毕曼歌节、幸福麦吉羌历年等群众参与性强的民俗文化活动,积极弘扬非遗文化,激发群众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三是推动“非遗+交流”。以省级非遗项目回族花灯舞为题材创编的文艺节目代表四川省参加2024“点亮中国灯”——龙年灯会灯彩迎新春全国主会场活动。组织川西藏歌、土琵琶弹唱、杂糖、唐卡、羌绣等优秀非遗项目参加西部地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第六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第四届四川非遗购物节、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通过各级各类非遗项目展示活动,进一步密切与内地发达地区的联系,让更多的人通过非遗项目,了解松潘、走进松潘。

在创新中转化,让非遗文化“燃起来”。一是探索非遗价值转化。通过“非遗技艺+商业化”模式,让松潘部分非遗项目走向市场,实现商业化发展,如松曲香传承人建措齐央成立松潘县松曲芯居文旅有限公司、川西藏歌传承人扎西尼玛成立四川彼岸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唐卡绘画艺术(勉唐派)非遗传承人旦真泽让创办松潘县毛盖旦真唐卡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全县有6名非遗传承人经营非遗公司,总投资逾1100万元,吸纳就业70人次。全县有15名非遗传承人立足自身非遗项目从事于旅游演艺行业。二是持续巩固品牌效应。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松潘花灯也积极创新融合,“第七届古城花灯会”与“岷江源音乐季”相结合,将现代音乐潮流融入花灯文化,丰富活动内容。近三年古城花灯会期间松潘县累计接待游客6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亿元,民宿、酒店出租率达85%,成功打响“花灯之乡”城市品牌,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三是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以大型文艺汇演为载体,鼓励群众自发组织民俗文艺活动,积极引导群众从观看文化活动转变为主动参与文化活动。每年迎春民俗展演活动期间,组织群众开展藏羌锅庄、舞龙舞狮、花灯舞表演、羌族多声部、松潘小调、土琵琶弹唱等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